飞檐翘脊,层楼叠榭。亭阁错落,回廊曲径相连,清幽风雅。殿宇轩昂,假山巧峙,花木扶疏,玲珑精致。独坐小轩,凭栏远眺,近可观淦河碧流,夹岸烟柳,蔚为壮观;远可眺群山叠翠,香城锦绣,气象万千。
梦回大宋,领略建筑宋韵
这是位于湖北省咸宁市的永安阁,是咸宁市首个大型仿古建筑园林工程,分为咸宁阁和茶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367亩,总建筑面积19460㎡。永安阁项目是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作为市区核心亮点景区打造,茶文化博物馆有助于进一步弘扬咸宁“茶叶之乡”美誉,永安阁建成后也为咸宁市新增一张靓丽名片,成为该市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永安阁项目是中建七局承包的首个木质结构景区建筑,由中建七局西南公司湖北分公司承建。项目由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教授纪怀禄老先生亲手打造,也是大师的封笔之作。这位设计过“首都园博园”“永定塔”、“文昌阁”“报恩塔”等知名仿古建筑的大师,将自己多年的古建设计经验都倾注于封笔之作的设计中。在设计中他为永安阁加入了许多纯古法的建筑形式,并对厅阁翘角添加了许多精巧设计。
永安阁为宋代风格仿古建筑群,优美的一条条曲线配上梭柱和月梁,加上深远的出檐,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感觉,令人叹其精巧。整体结构连接全都使用榫卯结构,不论是几厘米的窗栅格,还是十几米以上的柱、乳栿,都不例外,油饰地仗也完全是传统做法,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古建筑工艺。永安阁项目注重景观意境表达和文化底蕴,亭台楼阁的优柔纤美姿态和人造山水、岩壑、花木相得益彰,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阁外贯穿咸宁市全境的淦河与碧波荡漾的龙潭河在此不断碰撞交融流向远方,阁内传承几千年的古法技艺与当代建筑工匠精神融合统一,精巧奇绝的宋代园林在此重现。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仿古传统做法,施工工艺复杂,耗时较长。这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是一次巨大考验。项目部全员都是房建、路桥工程的专业人士,却是首次施工仿古木质结构景区,各方面经验还比较欠缺,这是摆在施工团队面前的最大问题。但是让大师的“封笔之作”落地,也是全体人员的坚定信念。
“我们不仅要百分百还原纪老的设计,更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虽然是仿古建筑,但是必须要保留古建筑的精髓”。这是永安阁项目的施工理念。项目团队在考察了国内主要仿古建筑之后发现,为了节约成本降低施工难度,大多数仿古建筑都是尽可能的采用现代的施工技术,用现代技术去造古建的形,而古建的神韵全失。例如古建美学中最重要的屋脊,大多数景区的惯常做法是购买烧制好的成品屋脊,这样的屋脊没有弧度和线条,谈不上美观,更丧失了仿古建筑应有的古典韵味。而永安阁项目在建设中偏要用笨办法走“弯路”,所有屋脊全部采用传统工艺,用一块块板瓦一叠叠垒放成型。结合建筑整体效果来调节弧度,通过瓦片的均匀受力来组成一个漂亮的屋脊,保持整体造型的美观。护板灰上的三层泥背全用黄泥巴掺稻草,用这些传统老工艺老做法实现了永安阁现在“飞檐翘角、层楼叠榭”的悠长古韵。
为了做好木制结构,完全还原宋代园林风采,项目部从有着古建之乡美誉的湖北大冶,一个被称作“殷祖”的村子里邀请了一支从1978年开始就从事仿古建筑修建的木工队伍加入项目施工,共同研究施工重难点和施工工艺。而整个项目也“复古”到底,整个结构的连接全部都是使用木榫,不论是十几厘米的窗框,还是6米以上的圆柱,都不使用一根钢筋、一枚铁钉。最终在保证了整体全木质结构榫卯连接的前提下,永安阁不差毫厘地建设起来了,这是中国仿古建筑界不可多得的奇观。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查字典、阅古书、翻资料、请教专家,项目全体人员用了四年时间慢慢打磨,从最初的看不懂图纸、不认识生僻字,逐渐变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能够对每一个细节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如数家珍。通过年复一年的专注变为专业,用实践去解读“工匠精神”。“正因为古代工匠日复一日地雕琢钻研,才创造了众多的经典建筑,留下无数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和技艺。即使今天我们在做的是仿古建筑,也是一种传承,也需要工匠精神,需要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2020年8月28日,咸宁永安阁项目一次性通过五方责任主体验收,项目团队收到了业主的表扬信。从淦河水旁的一片荒地,到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的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完美落地,是一群人共度艰难困苦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
在永安阁项目施工过程中,每天遇到的都是从未经历的新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只得摸着石头过河。例如现场木材的出材率、木材的检测、木材加工榫眼的定位、吊装等,都是当时项目每天急需解决的难题。项目全体人员翻阅各类古书资料集体学习,努力学习钻研古建筑技艺。项目负责人王锋将《营造法式》等相关宋代建筑古籍反反复复地翻阅了近20遍,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解释近千条,古建类的知识笔记做了厚厚一大本,从最开始的连一些生僻字都不认识的门外汉,彻彻底底地变成了项目上的古建技术专家。在他的努力带领下,“先学习再管理”的工作理念蔚然成风,项目全体人员也在这里收获了古法建造知识和“工匠精神”,一批仿古建筑、木结构建筑管理人才也成长了起来。
“做项目就像是在养女儿,从出生到成长,有高兴喜悦,也有辛酸忧愁。等到她长大嫁人时,才发现是多么的依依不舍,因为投入了太多感情在里面。”眼看着项目顺利完工,大家百感交集,既欣慰又不舍,从一块荒凉到如今的琼楼玉宇的蜕变,凝聚的是团队全体人员的心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全员积极攻克技术难关,累计获得3项国家专利,省部级QC成果3项,发表《从咸宁永安阁工程探索仿宋建筑与茶文化的融合之路》等论文6篇、获得工程局优秀施工方案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安全文明施工现场”,并于2018年3月被评为“2016-2017年度第四批湖北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永安阁项目的技术成果和技术整理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示范,对今后类似仿古建筑项目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项目部全体人员以恪尽职守、攻坚克难、一丝不苟的精神,带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和对这个特殊项目的一种独特情怀,给业主、给七局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给古建筑技艺传承交了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