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生,中共党员,1996年入职中建七局,此后便在此辛勤耕耘二十六载,先后担任项目技术员、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职务,现为中建七局西南公司云南分公司总工程师。其先后荣获中建七局西南公司“经营管理升级”先进个人、“补短板、走高端、树品牌”管理先进个人、“红色先锋·优秀共产党员”,以及昆明市建筑业协会优秀总工程师、昆明市优质工程突出贡献奖、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扎根一线 立下匠人志
时刻拿着笔和笔记本泡在施工现场,稚气未褪的脸,在工地上晒得黝黑发亮。1996年毕业于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王旭生,在家乡南阳成为了中建七局油田二招扩建项目上的一名技术员。这个初入职场的年轻小伙子,是老师傅们眼中的“十万个为什么”。王旭生回忆起参加工作时遇到的师傅们,他仍记忆犹新:“项目上的老师傅们基本是部队转业,军人的特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工作中,对待工程技术质量高标准、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感染且影响着我。”从刚毕业的装饰工程技术员,到土建工程的测量员、试验员、技术员等,经历了多岗位的历练,他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吸取着师傅们身上的知识。“那会经常将不懂的相关施工规范标准、工艺等,手抄下来,到施工一线去对比,不懂的地方就拿去问师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项目下来,记录了厚厚的几本笔记本。”王旭生回忆道。
经过6年的历练,技艺成熟,终于迎来一个他人眼里的好机会——公司拟调他到总部任职。相比那会儿的项目部,总部环境更好,然而,却被王旭生给婉拒了。“那会儿的我就想留在施工一线学东西,渴望着拥有精湛的技艺。”在一群匠心铸造的老七局人耳濡目染之下,王旭生内心深处也种下一颗“工匠”种子。从此,立下匠人之志。在此期间,王旭生从一名“小白”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个人以及参建过的项目也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项目经理、“巴渝杯”优质工程贡献奖等荣誉。
初遇转型坚守匠人魂
一晃眼,王旭生已在中建七局躬耕二十余载,一直秉承一颗工匠建造之心的他,也斩获各大优质工程奖,已算得上是技术质量领域里的一名资历深厚的技术人。2020年,云南分公司发展转型,从房建领域跨入基础设施领域,迎来的第一标是西南第一大再生水处理厂——17亿元的成都洗瓦堰再生水厂项目。时任云南分公司总工程师的王旭生被任命为该项目的标书编制总负责人。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2000多页的招标文件里,大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工艺,完全无从下手。”这让有着丰富经验的王旭生也犯了愁,那会儿压力大得难以入眠,这是分公司转型升级后,打出的第一枪,工程局、公司、分公司的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且要求以必胜之心拿下的项目。作为项目标书编制总负责人,委以重任,是领导的充分信任,同事、下属的期盼。“不能打退堂鼓,技术工作本来就得永无止境地钻研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市场的变化、新工艺的更替。”王旭生鼓励自己。该项目是西南区域规模最大的全地埋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大、结构设计复杂。时间有限,必须短时期内学懂弄透,不仅如此,还要成为一名该领域的专家,才能有机会中标。
于是,他迅速组建三十余名技术、商务骨干投标团队闭关钻研,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学习污水处理工艺、施工流程等,逐字逐句研读2000多页的招标文件。“组织对标学习广州等地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请外部相关专家及公司领导前来指导,确保每名参与投标人员对施工流程、标书编制等有深入的了解。”王旭生按照自己的安排,稳步推进着。“那段时间,我们要工作到至少晚上十点,有时候通宵,不论多晚,王总都会一直陪着我们,非常认真负责。”参与投标的呈贡龙一安置房项目技术总工陈富彧回忆道。
与时间赛跑,2021年春节,仅回家与家人团聚了3天。大年初四,王旭生又带头返岗,全身心投入到投标工作中。他带领着团队对施工部署进行反复推演,多方案比选,确保在标书中呈现最优方案。“王总非常的严谨、严格,看标书和方案时,小到标点符号、格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更别说施工工艺的技术问题。”分公司技术质量部执行经理贡康说。天道酬勤,经过80多天的紧张忙碌,成都洗瓦堰再生水厂项目成功中标,打响了分公司转型升级的第一枪。经此一战,也打造出了一支成熟的公投项目投标团队。随后,这支队伍又先后助力中标安宁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云南省肿瘤医院、石林高铁文旅EPC等优质公建项目。
创新不止绽放匠人彩
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2018年,分公司成立之初,团队整体偏年轻化,项目主要以常规地产项目为主。面对重重受限的局面,王旭生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成长,实现科技成果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截至目前,已荣获省部级工法8项,SCI论文3篇,核心论文6篇,普通论文42篇,实用新型专利25项,参编地方标准1部。“王总非常注重从设计优化与方案优化的源头中要效益,并且他对施工方案、策划有着高度的敏锐度,要求团队通过策划先行,改进施工工艺,引进新材料等方式,达到技术创效、降本增效。”陈富彧说道。
“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施工现场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让科技成果更接地气,让科技服务工程品质提升”。在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总结时,他时常给大家“灌输”技术服务要下沉施工一线的理念。结合云南昆明的特殊气候,他带领团队在公司首推石膏砂浆抹灰,解决了云南特殊气候下抹灰空鼓开裂质量通病,达到抹灰工程“零空鼓、零开裂”。截至目前,通过桩基类型优化、涂饰材料优化等,实现双优化立项8300余万元,累计完成确认效益高达4000余万元。云南分公司成立至今,双优化创效金额逐年增加,在2022年上半年,就一举完成全年双优化指标。
身体力行延续匠人梦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旭生始终用身体力行来影响着他的技术质量团队,潜移默化中,将他身上具有的匠人精神传承延续下去。“王总对待工作非常严格,要求、标准也很高,记得有一次到昆海二十四期项目检查技术质量工作,他还会爬到离屋面十几米高的花架上检查,由于屋面花架施工过程中很高且比较危险,少有人会上去,但他就检查得非常细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令该项目总工欧阳波非常佩服。王旭生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告诉大家技术质量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
2019年,王旭生率先打造“总工一堂课”,要求分公司各项目总工结合自身经验、项目实际情况每个月轮流担任讲师,为技术质量、工程、安全等系统授课,把经验、技能固化下来,让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快速复制,快速培养能独当一面的一批技能人才,从而提升工程品质。经过3年多的培养,课后考核达标率也由起初的70%提升到100%。公司第三方飞检质量评估中的质量风险也由起初的70分提升到80多分。目前,“总工一堂课”已在全公司范围推广。2021年成功斩获工程局在滇项目的首个云南省优质工程奖,随后又先后斩获4个省部级质量标准化工地、1个省部级质量观摩工地、4个昆明市优质工程。